在日常生活中,家长们常常为孩子的不自律而头疼。他们总是催促孩子做作业、起床、吃饭,甚至参加活动。
我们用催促、说教、监督的方式让孩子学习,并希望他们能够达到自我学习的状态。
但在这种教育方式下,孩子是不可能养成自律的习惯,因为真正的自律不是“配合”父母的期待,而是从内心深处主动想要做好一件事的动机,过度的催促可能会适得其反,让孩子更加缺乏自律。
其实,当父母学会放弃催促,学会“忍耐”,孩子才会开始自律。
小敏是一名二年级的小学生,她经常拖延作业,这让她的父母很烦恼。每天放学回家后,小敏总是要先看电视或玩 iPad,直到父母反复催促,她才会不情愿地开始做作业。为了改变这个状况,小敏的父母决定尝试一种新的教育方法。他们告诉小敏,他们不再催促她做作业,但需要她自己承担后果。如果因为她拖延导致作业完成不了,她会受到老师的批评。同时,他们也会协助小敏制定作业计划,帮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。
分析:在这个案例中,小敏的父母放弃了催促,选择了让孩子自己承担拖延的后果。这样,小敏逐渐意识到自律的重要性,从而学会主动安排时间,完成作业。
小明是一名初中生,他经常赖床,导致上学迟到。每天早晨,他的父母都要反复叫他起床,这让他们觉得很烦躁。为了改变这个状况,小明的父母决定不再催促他起床。他们告诉小明,他需要自己负责起床、洗漱和吃早餐。如果因为赖床而导致迟到,他会受到学校的处罚。同时,他们也会帮助小明制定作息时间表,培养他良好的作息习惯。
分析:在这个案例中,小明的父母放弃了催促,选择了让孩子自己承担迟到的后果。这样,小明逐渐意识到自律的重要性,从而学会合理安排时间,确保按时上学。
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?
1. 放弃过度催促:父母要学会放弃过度催促,让孩子自己承担拖延的后果。这样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律的重要性,从而逐渐养成自律的习惯。
2. 制定计划: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学习、作息和活动计划,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。同时,父母要督促孩子执行计划,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。
3. 给予鼓励和奖励:当孩子取得进步时,父母要及时给予鼓励和奖励,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律意识。
4. 树立榜样:父母要树立自律的榜样,让孩子看到自律的行为会带来积极的成果。这将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,帮助他们养成自律的习惯。
5. 保持耐心:培养孩子的自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父母要保持耐心,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,让他们逐渐成长为自律的人。
当父母学会放弃催促,学会“忍耐”,孩子才会开始自律。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需要父母的引导和耐心的陪伴。让我们携手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、有爱的成长环境,让他们健康、快乐地成长。
(图片为网络图片,侵权请告知删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