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广州中级人民法院发布了一起民事纠纷案例,而这份案例也将人们再次拉回到两年前,引起了广泛讨论。 2021年9月某日中午,广中的一所初中,一名男学生看到同班女同学起身与前座同学聊天,玩心大起,趁女同学没有注意,偷偷将其板凳撤出原有位置。 女同学对此完全没有察觉,在与前座同学聊完后,直接后坐。而原有的板凳早已被男同学撤离,在坐空后直接后仰摔倒,并且后脑勺磕碰到椅子,倒地不起。 伴随与此的还有头部疼痛以及视线模糊,并且始终没有好转。 在之后的几天里,女同学情况依旧糟糕。女同学父母带着其辗转各地医院就诊和住院治疗,在期间被诊断出颅脑外伤、视物模糊及双目神经挫伤等症状。 严重的伤势对女同学的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,不仅学习遇到障碍,日常生活同样产生了困扰。在这期间,男同学父母为女同学支付了部分医疗费用,但女同学父母心中觉得不公,为了寻求公道,向学校和男同学父母要求补偿,但得到的结果却大失所望。 在无奈之下,决定将学校和男同学以及其父母告上法庭,要求赔偿医疗费、住院伙食补助费、营养费、护理费、精神损失费等等。 而经过法院审理,判定男同学的行为属于故意伤害,但由于其未成年,所以判其父母承担赔偿责任。但男同学父母并不服此次判决并进行上诉,试图摆脱责任,但结果败诉,依然保持原判。 经过审理,法院认定小王的行为属于故意伤害,因为他明知这样做会给他人造成损伤,但仍然选择挪开小刘的凳子,给予她巨大伤害。考虑到小王尚未成年,法院决定由小王的父母承担赔偿责任。因此,法院判决小王的父母赔偿给小刘多项费用共计10万元。 此次事件对于每位家长都有着很深的教育意义,不仅揭示了孩子恶劣行为会带来的后果,也要认识到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性。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输送传达,更多的是对于人格和品德的塑造引导,而其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家长的教育方式、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等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。以下是一些建议,以帮助家长培养子女良好的行为习惯: 1. 建立规则:家长应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,让他们明白行为的界限和后果,从而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。 2. 强化良好行为:家长应及时鼓励孩子的良好行为,强化他们的正向表现,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。 3. 培养共情心:家长应教导孩子识别和表达情绪,学会换位思考,培养他们的共情心,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。 4. 教育方式:家长应避免过于严厉或溺爱,做到奖惩分明,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。 欺凌行为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,如受害者身心受损、欺凌者面临法律处罚等。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防止孩子成为欺凌者: 1. 教育孩子尊重他人:家长应教导孩子尊重他人,学会用适当的方式与他人交往,减少故意侵犯他人的行为。 2. 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:家长应教导孩子识别和表达情绪,学会用适当的方式缓解压力和愤怒,避免因情绪激动而引发欺凌行为。 3. 关注孩子的社交活动:家长应关注孩子的社交活动,了解他们的交友情况,避免他们与不良群体接触而导致欺凌行为。 4. 与孩子保持沟通:家长应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,了解他们的需求、困扰和情绪变化,及时提供支持和帮助。 5. 家长树立榜样:家长应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攻击性行为,以非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,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。 通过以上方式,家长可以从家庭层面出发,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,防止他们成为欺凌者。同时,家长应与学校合作,共同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,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。 (图片为网络图片,侵权请告知删除)九州金榜的范研老师:
一、家庭教育在孩子行为养成中的重要性
二、如何防止孩子成为欺凌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