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家长常常会感叹,自己在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时,孩子总是听后便过耳就忘,很难用实际行动表现出来。
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,我想为大家讲一个小故事。
从前有一个小男孩,父母从小就给孩子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,告诉孩子要尊老爱幼。
这天,父母真的买来一袋梨,爸爸挑出来一个最大最好的梨问小男孩,应该把这个梨给谁呢?
孩子想起了父母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,于是便把梨给了家中年龄最大的奶奶,奶奶欣喜的表示:“好孩子,奶奶牙口不好,你自己吃吧。”
小男孩又把梨同样让给自己的父母,父母也欣慰的回绝了孩子,梨兜兜转转的都回到小男孩自己的手里。
过了没几天,一位客人到访。小男孩非常懂事的从水果盘梨选出了最大的梨子送给客人。客人对小男孩连连夸赞,一家人也感到骄傲和新闻。
可是当客人真的接过来这颗梨并咬了一口时,小男孩脸色大变,立即气愤的怒骂道:“你怎么真的吃呢?不知道尊老爱幼吗?真不要脸!”
客人顿时脸上挂不住,不明白孩子为什么这样。小男孩的父母也是尴尬万分,不停地向客人道歉。
在小男孩的视角里,这个梨在谦让一圈后肯定会在回到自己手里,但这次客人真的收下并吃了一口,这让小男孩观念受到了冲击,顿时情绪失控。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父母不能只教孩子怎么做,要让孩子知道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?为什么要这么做。只教会孩子形式主义,是没有任何意义的。
“孔融让梨”是中国传统美德之一,教育孩子谦让、尊重和关爱他人。然而,在现代社会,许多家长只注重让孩子模仿让梨的行为,而忽略了让孩子理解行为背后的意义。作为家长,我们应该关注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,让孩子理解并实践传统美德。
1. 引导孩子换位思考:家长可以通过引导孩子换位思考来让他们理解行为背后的意义。例如,在让梨时,家长可以启发孩子思考:“如果你的兄弟姐妹把大的梨让给你,你有什么感受?”这有助于孩子理解谦让是一种关爱和尊重他人的表现。
2. 强调日常实践:家长可以将传统美德教育融入日常生活。例如,在吃饭时,家长可以鼓励孩子给长辈夹菜,让孩子明白关爱和尊敬长辈是一种美德。
3. 树立榜样: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。在日常生活中,家长应以身作则,树立尊重他人、关爱弱小的榜样。这将有助于孩子更好地理解并实践传统美德。
1. 鼓励孩子参与集体活动: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,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相互配合、互相帮助和关心他人。
2. 引导孩子关心他人:在日常生活中,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关心身边的人,如问候生病的同学、帮助邻居等。通过关心他人,孩子可以体会到美德的力量,并逐渐将其内化为自身品质。
3. 表扬和激励:当孩子表现出谦让、关爱和尊重他人的行为时,家长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,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。
新时代“孔融让梨”,家长需要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意义,引导他们理解并实践传统美德。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和实践,孩子将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爱心、尊重他人、懂得谦让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