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置: 首页 > 家教浅谈
九州金榜 | 让孩子有界限感,到底有多重要! 作者:    发布时间:2023-08-31

由于时代的推进,物质资源和安全需求都在不断地提高前进。

现在的父母对于孩子要求也不如之前那么严苛,喜欢用放养的方法。既可以让自己省心,还可以解开束缚,解放孩子的天性。

但这个尺度的并不好把握,很容易养出没有界限感的孩子,也就是常说的“熊孩子”。

7008af124ffb8c5d752b76ad9efd8d3d.png

这些"熊孩子"在家里无法无天,对长辈尊重

在学校里与同学相处困难,总爱欺负他人;

公共场合肆无忌惮,毫不考虑周围人的感受....

这种孩子之所以不受人喜爱的原因,正是因为他们的行为在不断的侵犯他人的边界。

长辈容忍的界限,同学交流的界限,社会规则的界限,这些界限在被孩子打破后都很感到深深的被冒犯感,而孩子之所以会这么做,就是因为没有“界限感”。

所以,家长想要让孩子可以在各个场合受欢迎,拥有”高情商“,那么培养好孩子的”界限感“就是第一步!

九州金榜的李伟华老师:

家庭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,如何让孩子健康、快乐地成长是每个家长的心愿。在这个过程里,界限感的培养对孩子而言至关重要。

接下来我将告诉大家让孩子有界限感究竟有多重要。

一、界限感的定义

界限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心理或生理界限的认识和尊重。它体现了个体在社交互动中,对于自我和他人的需求、感受、权益等方面的尊重与维护。

二、界限感的重要性

1. 保护个人权益

具备界限感的孩子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,避免受到他人的侵犯。在家庭、学校等环境中,界限感有助于孩子保持自尊和自信。

2. 促进人际关系

界限感能够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。在亲子关系、师生关系、同伴关系等方面,界限感有助于孩子保持适当的距离,形成和谐的氛围。

3. 提升自我认知

培养孩子的界限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,明确自己的需求、感受和权益。这有助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更加了解自己,为自己的成长和决策提供指导。

4. 培养同理心

具备界限感的孩子更容易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,从而培养出同理心。这种能力在孩子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。

9cbcbae906fa5b6d9e93f2bce6379f97.png

三、如何培养孩子的界限感

1. 家庭教育

家长应从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关于界限感的知识,让他们了解自我和他人之间的界限,学会尊重和保护自己的权益。

2. 家庭氛围

营造一个和谐、健康的家庭氛围,让孩子在家庭中学会尊重他人、关爱家人,培养界限感。

3. 学校教育

学校教育应关注学生界限感的培养,通过课程设置、教师引导等方式,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,提升界限感。

4. 社会环境

社会应关注界限感的普及和推广,通过媒体宣传、公益活动等方式,提升公众对界限感的认知和重视程度。

d6019c5a4a8d7e1c326f961c32c58b7f.png

四、界限感的实践

1. 学会拒绝

让孩子学会拒绝是界限感的具体表现。家长应教育孩子在遇到不愿意或无法完成的事情时,要勇于说“不”,以保护自己的权益。

2. 尊重他人

培养孩子的界限感,首先要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。在家庭、学校和社会环境中,孩子应学会尊重他人的需求、感受和权益。

3. 保持距离

在与他人交往中,保持适当的距离对于界限感的培养至关重要。家长应教育孩子在与同伴、老师等交往时,要保持适当的距离,避免过度亲密。

4. 学会沟通

沟通是界限感的重要表现形式。家长应教育孩子在面对问题时,要学会与他人沟通,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,同时倾听他人的想法。

dd581dffca19ba2d2156a9a03e53aba8.png

让孩子有界限感,对其成长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界限感的培养有助于保护孩子的个人权益,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发展,提升自我认知和培养同理心。

家长、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关注孩子的界限感培养,从家庭教育、家庭氛围、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入手,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心理和生理界限,成为具有独立人格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个体。

通过学会拒绝、尊重他人、保持距离和学会沟通等实践,孩子将更好地理解界限感,为自己和他人的成长创造和谐的环境。

(图片为网络图片,侵权请告知删除)

遇到问题?请给我们留言

请填写您的联系方式,我们将尽快和您联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