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孩子,你吃,我吃剩下的就行。”
这句话,相信很多孩子都听过父母说过类似的话语,而在语文课本上也有类似的故事《妈妈喜欢吃鱼头》。
在作者的文字中,老中青三代母亲因疼爱孩子,在每次吃鱼时会将肉多味美的鱼身留给孩子,自己则选择吃鱼头,并且笑盈盈的说自己爱吃鱼头。
“女人做了母亲,便喜欢吃鱼头了。”
与其说是喜欢吃鱼头,不过是为了孩子的将就。
这篇文章让无数人直观的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,但在生活水平上涨的今日,影响似乎一直还在。
在某问答平台上,一个“父母曾做过什么让你感到窒息的事情”的提问,里面出现很多类似“吃鱼头”的故事,但是作为当事人的孩子感受却大不相同。
在他们的视角中,家里生活条件明明不错,但是父母还是选择去吃切剩下的芒果核,挖过的奇异果皮,还有吃剩下的排骨,让孩子产生出愧疚感。
并且在事后还总会将此事提起,表明自己有多么爱孩子,用近似“道德绑架”的方式让孩子心生愧疚,活的小心翼翼,让孩子对自己的要求无条件接受。
有时候父母的爱与付出只是一厢情愿,只会成为孩子的负担。
母爱是伟大的,然而,一厢情愿的母爱可能会成为孩子成长的绊脚石。在家庭教育中,有一种“自我感动”式的母爱,它看似充满了关爱,实际上却可能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巨大的压力。
接下来我将和大家一起探讨“自我感动”式的母爱对孩子的影响以及如何避免这种过度关爱。
1. 依赖性增强
当孩子习惯了“自我感动”式的母爱,他们可能会变得过分依赖母亲,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2. 自我中心
“自我感动”式的母爱可能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需求是最重要的,导致他们变得自我中心,不顾及他人的感受。
3. 缺乏自信
当孩子发现母亲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时,心理上会产生极大的愧疚,在自己的心理亏欠中,从而缺乏自信。
4. 情绪波动
孩子可能会对母亲的关爱产生抗拒和反感,进而导致他们的情绪波动加大,影响心理健康。
1. 适度关爱
家长应适度关爱孩子,避免过度付出,让孩子在适当的关爱中成长。
2.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
家长应鼓励孩子独立解决问题,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,避免过分干预。
3. 关注孩子的真正需求
家长应关注孩子的真正需求,而不是一厢情愿地付出,避免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压力。
4. 设立界限
家长应设立合理的界限,让孩子明白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,哪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。
5. 增进沟通
家长应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,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,以便更好地引导他们的成长。
自我感动式付出对孩子的成长并无益处,反而可能加重孩子的愧疚感、缺乏自主能力和自信。
“自我感动”式的母爱看似充满关爱,实际上却可能对孩子产生巨大的伤害。
(图片为网络图片,侵权请告知删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