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雨是个15岁的女孩,在重点高中读尖子班,成绩优异,一直都是家人和邻居们眼中的“别人家的孩子”。然而,这一天,小雨的母亲却感到有些失望。 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周五,小雨母亲去学校接小雨回家。突然,天空下起了小雨,而母女俩只有一把放在学校的备用雨伞。小雨母亲随口说了一句:“没事,你打,雨小,妈妈不遮。”就这样,小雨真的一个人打着伞,走在了前面,直到轻轨站,都没有回过头来看一眼母亲。 小雨母亲拎着大包小包,跟着女儿,虽然雨确实不大,但后背还是被淋湿了。回到家,她感觉有些头疼,但因为想让女儿尽快吃上饭,她没顾上换衣服、吹头发,又马不停蹄地开始准备晚餐。结果,女儿非但没有帮忙,还一个劲儿在那儿催:“妈,饭还没好啊?”甚至坐上桌,还在抱怨:“筷子都没有,你叫我怎么吃啊!” 那一刻,小雨母亲真的什么都说不出,只觉得悲从中来。她想到自己一直以来对女儿的关爱和付出,竟然换来了女儿的冷漠和无视。小雨母亲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,意识到自己可能过度溺爱女儿,没有注重培养她的情感认知和感恩之心。 从那以后,小雨母亲尝试着改变教育方式,不再一味地满足女儿的要求,而是引导她学会关心他人,培养她的感恩之心。她会带着女儿一起参与社区义工活动,关爱需要帮助的人;在家庭聚会中,鼓励女儿帮忙准备食物、招待亲朋好友;在日常生活里,与小雨分享自己的辛苦和喜悦,让女儿明白父母的不易。 渐渐地,小雨变得懂事了,开始关心父母、尊重长辈。她会在母亲疲惫时为她捏肩捶背,在父亲工作回来时为他倒上一杯热茶。小雨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温馨,而小雨也在关爱他人的过程中,成长为一个独立、自尊、懂得关心他人的年轻人。 许多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都会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:为什么孩子长大后越来越不懂心疼父母?九州金榜家庭教育的李文菊将与大家一同探讨这个问题背后的原因。 许多父母对孩子过度溺爱,总是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,即使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,父母也常常迁就。 这种溺爱可能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,忽略他人的感受,包括父母的辛苦和付出。 因此,家长需要把握好爱的尺度,既要关爱孩子,也要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、关心他人。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,很多家长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,却忽视了他们的情感教育。 这会导致孩子缺乏共情能力,无法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,自然也无法体谅和心疼父母。 家长需要在关注孩子学业的同时,引导他们学会关爱他人,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。 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求孩子关心父母、尊敬长辈,但在日常生活中,自己的言行却与之相悖。 比如,上文中的母亲,在雨中让女儿独自打伞,自己淋雨跟随,这会给孩子留下不好的印象,认为父母并不需要关心。 家长需要以身作则,为孩子树立关心他人的榜样,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关心父母、关爱他人。 孩子长大后不懂心疼父母,很可能是父母在教育过程中犯了过度溺爱、缺乏引导、言行不一这三个错误。为了避免养出凉薄之人,家长需要在关爱孩子的同时,关注他们的情感教育,引导他们学会关心他人,培养感恩之心。 同时,家长还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,为孩子树立关心他人的榜样。这样,才能培养出独立、自尊、懂得关心他人的孩子。 (图片为网络图片,侵权请告知删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