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这样一种现象,同样认真听课、积极配合老师,可有的人考试能拿高分,而有的人一到考试就傻眼。
不仅孩子心里委屈,家长更是愁的不行,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课上听得懂,做题却不会的局面呢?
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:人们学习东西、认识世界,要经历顺应、同化以及平衡三个过程。 听课是个被动接收知识的过程,而做题是个主动认知的过程,而不同人之间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之间的差距是不同的。 要想把知识结构内化为自己的知识,需要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顺应知识结构,或者是调整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同化知识结构。
所以,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差距越大,那么“听得懂”转化为“会做”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。
如何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,将听得懂快速转化为会做呢?九州金榜家庭教育的张强老师为大家整理了以下技巧以供大家参考。
新知识的获取80%是靠课上获得的,可想而知课堂上45分钟到底有多么重要。
要想课堂效率高,听和思考缺一不可。很多孩子表示自己听得懂但就是不会做,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听课过程中没有融入思考。
集中注意力听讲的同时还要在脑海里多问几个为什么,善于从不同角度,不同侧面去分析和理解。
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,才能尽可能多地在课堂上获取知识和信息。
面对新的知识点,尤其是复杂而又抽象的东西,听不懂或者不能及时消化都是很正常的事。但并不意味着就此放过,“打破砂锅问到底”直至彻底吸收才是关键。
所以面对不懂的或者自己想的和老师讲解有所差距的知识点,要及时请教,或者先记下来课下再问老师。
课堂上老师讲解知识的节奏比较快,知识点一个接一个,遇到没听懂的切忌钻牛角尖,要紧跟老师的思路,保持思维的连续性和灵活性。
对于不明白的点只有做好标记,课下再问老师就好!
课内会听讲,课后及时复习,是很多学霸状元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。
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研究也证明,人们对新知识的记忆,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最快。1小时后能保持44%,2天后剩下28%,6天后只剩25%。
谁复习得快,谁对知识掌握得就好,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养成及时复习的好习惯。
做题时的感受不会骗人,有没有听懂,做下题就知道了。上课认真听讲没有错,但是要搞清楚自己是真的听懂,还是假的听懂,不然就是无效听课。要将知识内化为自己能够运用的东西,才是真正地听懂了,学会了。
(图片为网络图片,侵权请告知删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