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:“注意力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,意识中的一切,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。”
若是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发呆走神,必然影响着上课的质量和学习的成果。然而,孩子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,在某种程度上不是“不想”,而是“不能”得问题。
孩子的专注力远比不上成年人,他们很容易被周围的事物吸引注意力,一旦思想抛锚就会走神发呆,影响学习。
思想抛锚:指人遇到思想上想不通的事,闹情绪,处事抱消极态度。
九州金榜家庭教育的苏菲(苏伶煜)老师提醒广大家长,与其把教育重点放在批评与严厉约束上,不如仔细分析“注意力分散”的具体原因,然后对症下药,给他们最恰当的帮助。
听知觉能力(也就是听讲能力)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决定作用。由于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耳提面命地辅导,都需要孩子将听到的信息转换为自己的知觉模式。
如果孩子在这个环节出现问题,那么就会影响孩子对信息的接收和吸收!
如果孩子不理解老师的授课内容,那么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就不能建立起联系。
时间久了,知识体系自然就会出现空缺,学习对他们来说也就成了枯燥乏味的事情。
所谓的视动统合能力是指,视觉和肌肉动作协调活动的能力,是一种最重要的感觉统合能力。
如果这方面能力落后,那么孩子就会表现出,课上听得懂,但只要涉及到写作业、或者抄写任务,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、拖拉磨蹭的问题。
听课效果的好坏主要在于是否抓住新的知识点,尤其是上课前20分钟尤为关键。父母要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十分不易,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。
具体方法为,家长带着孩子提前翻看第二天的新知识点,并与孩子一起找到新内容,渐渐地再过渡到让孩子独自寻找。
孩子复述的过程其实就是复习温故的过程,帮孩子养成这个习惯,不仅能培养孩子的专注力,还有利于新旧知识点的融合。
父母不仅要督查孩子复述知识点内容,还可以问孩子印象深刻的问题是什么,课堂上谁的发言获得了老师的称赞等等。
学习本就是件枯燥的事情,孩子学习累了难免会有小情绪,分神开小差也就不难理解。
此时再多的心灵鸡汤也不过是外在动力,达不到想要的效果,让孩子主动学习才是关键。
巧用故事和榜样为孩子树立一个好孩子的形象,以此来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的内驱力。
孩子上课走神发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,但并非无法解决。只有通过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,才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集中注意力,提高学习效果。
(图片为网络图片,侵权请告知删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