即使他们内心并不快乐,但任然在这种生存姿态下无法自拔,只要别人表现出一点不满足就会毫不犹豫的奉献自己给对方。 不仅如此,他们还常常主动承担本不该自己承担的责任和错误,就怕自己行动慢一步被对方抛弃! 这就是讨好型人格,这类人非常在意他人的建议,不懂得拒绝,不会说不,总是去猜测并迎合他人想法,如同上瘾般习惯地以他人为中心。 他们讨好所有人,唯独忽略了自己! 前段时间收到一位妈妈的求助,妈妈反应她家闺女性子非常矛盾,一方面害怕社交、害怕人多的地方,经常一个人独来独往,沉闷又孤僻。 但另一方面又渴望融入集体,希望与周边的人打好关系,为了获取她人的认可,经常没有原则、没有底线地小心翼翼讨好她人。 哪怕在家面对他们时,孩子也是小心翼翼的事事都争取他们的意见,就怕自己一个不小心惹她们不开心。 孩子总是很大方地请客,不是请同学吃饭,就是请同学们看电影,经常把自己搞得生活拮据没钱吃饭,可即便如此也要表现出一副我很大方的样子。 可即便如此,孩子也没能交到知心好友,多数情况下都是孤零零的一个人,独来独往,孤僻又沉闷! 孩子内心的痛苦和挣扎,让父母心疼不已,担心会因此影响到自身的身心健康以及未来发展,着急的父母最后多番打听下找到了九州金榜家庭教育。 隗哲老师了解到,孩子今天的性格是由于父母陪伴的缺失所致,孩子成长过程中,孩子爸妈很少陪在身边。 在孩子迷茫不解甚至身心感到不安时,父母不仅没能及时引导和安慰,还很不负责任地直接缺失了孩子的成长。 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最终导致孩子形成“我要让别人开心,我才能生存的价值观”,过度在意他人的眼光和评价,从而渐渐地迷失了自己。 在隗哲老师的帮助下,一段时间的治疗后,孩子的思想认知得到调整,不仅学会了与人相处,还变得更加自信了。 孩子短时间内发生这么大的变化,让父母感到既惊喜又欣慰,对隗哲老师的专业能力表示了大加赞赏! 以下内容第一人称自述,已经本人允许。 我和孩子爸爸的工作非常繁忙,可以说是常年出差在外,孩子小时候更多的是跟在爷爷奶奶身边。 因为心中有愧,所以孩子零花钱这一块我们一向给得很充足;再加上孩子一向乖巧懂事,成绩也是一直名列前茅;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和感受也就更少过问了。 每次出差回家,孩子看到我们总是小心翼翼地,那时并没多想,只觉得是长时间不见的一种想念。 可渐渐地我们发现了不对劲,孩子的性子太过别扭,平时特别喜欢一个人发呆,沉闷又孤僻。 可另一个方面又非常渴望融入集体,为了与同学处好关系,经常没有原则、没有底线地请同学吃饭、看电影。 尽管自己的生活早就紧巴巴地入不敷出了,但还表现出一副特别大方、大家都是朋友的样子。 不仅如此,在人前孩子也从不敢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,经常是附和及顺从他人,就怕与对方观点不一样会被对方抛弃。 隗哲老师说,过度随和、完全不懂拒绝的人,并不能创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,得到的反而是别人的轻视。 人们喜欢和老好人来往,但往往很难真心地尊重她、信任她,因为这种来者不拒,不懂辨别的好,显得很是廉价。 那些迁就和照顾,卑微和迎合、不懂表达和拒绝,并不能让别人记住,相反还会让人觉得没有个性、好利用。 她们小时候取悦父母,长大后取悦世界,却唯独忘了取悦自己! 有一年孩子放暑假,那段时间正好工作不忙,我们休息在家,孩子除了上辅导班就是在家宅着。 我和她爸怕孩子憋出毛病来,鼓励她出去找朋友玩耍,恰好有一天朋友来找她,孩子开心的与朋友出去了。 我去楼下拿快递的时候,恰好看到了孩子和她朋友,可她们相处的方式,让我感到心疼和心酸。 孩子跟在对方后面追赶,对方很不耐烦地朝孩子吼叫,可自家孩子非但没有生气,反而谄媚地向对方道歉。 孩子太希望别人喜欢自己了,于是在痛苦和压抑的边缘,渐渐地丢失自己,一次次的委曲求全,一次次的打破原则和底线,从而成为一个谄媚的人。 隗哲老师说,真正欣赏自己的人,永远欣赏的是我们骄傲的样子,而不是故作谦卑和讨喜的样子。 讨好型人格的孩子,她们对别人的关注和爱的认知是有偏差的,害怕与人起冲突,害怕被人否定;为了不让她人讨厌自己,所以会刻意迎合她们。 而且他们还经常自我暗示“只有我足够优秀别人才会对我好,或者是我要善良我要乖巧听话,别人才会爱我等”。 太渴望别人认可、喜欢自己了,导致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是唯唯诺诺、小心翼翼! 记得有次出差回来,那次因为工作繁忙在外呆了很长时间,事先也没有给孩子说我们要回来的事,想着给孩子一个惊喜。 孩子看到我们的那一瞬间,不可置信地看着我们傻笑,而且无论做事任何事情都要先过问我的意见。 起初我和她爸爸只觉得,孩子可能是长时间不见粘人而已,可随着时间的推移,孩子做事依然很是小心,凡事都不敢自己做主,都会下意识地看下我和她爸的反应。 孩子的孺慕之情我们自然很享受,但这种做任何事情都唯唯诺诺、犹豫不决的样子又让我觉得心疼,隐隐约约地觉得或许事情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! 隗哲老师说,孩子的这种反应是源于童年时期所受到的创伤,因为我们从没有或者极少给过孩子无条件的爱。 孩子为了得到我们更多的爱护,所以才会小心翼翼,逼迫自己委曲求全,甚至是妥协一切! 很多讨好型人格的孩子特别在意别人的言辞、看法、举动,好像他们必须百般讨好别人才能保全自己不受侵害。 于是在人际关系中,扮演着人畜无害、来者不拒的角色。并且还极力维护自己老好人形象,深陷泥潭不可自拔! 因为长年不在孩子身边,所以我们都会给孩子充足的钱财以保证她的花销,可向来乖巧懂事的孩子,却主动打电话向我们要钱,说是生活费不够了。 一开始以为孩子长大了,花销的地方也随之增加,可家里的老人说,孩子的钱都用来请客了,甚至连她自己的生活费有时都不够。 在我们印象里孩子懂事乖巧,就算请客也不可能一直请,所以并没有相信老人的话,可一次在小区楼下的经历让我对老人的话深信不疑。 那次去楼下丢垃圾,正好看到孩子和她同学结伴走来,刚想上去打招呼,就听到孩子同学一脸理所当然地说,学校门口新开了一家小吃店,让孩子明天请她们吃饭。 开心的孩子二话没说就应下了,还说叫上她另外一个同学一起过去,听着两人的对话,好像这样的事发生了无数遍。 事后与孩子核实,孩子一脸委屈又无辜地说,“请客可以加深感情,促进友谊的发展”。 那时才明白由于我们长期的缺失,孩子极度缺乏安全感,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关注,便在在讨好与迎合她人的过程中渐渐地迷失了自己。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,在现代社会我们无法逃离社群关系,但我们需要有边界意识,这应当成为人际交往的准则,不逾矩、不越界、学会拒绝。 当然拒绝是一种勇气,也是一种智慧,作为父母我们需要保护孩子说“不”的权利,给予孩子说“不”的勇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