个案介绍
咨询人:仲女士(妈妈化名)
年级/年龄:已毕业/23岁
专家服务老师:宋益峰老师及其团队
情况介绍:
女孩毕业后躺平摆烂不工作
懒散内向、情绪低沉
脾气暴躁、经常与父母吵架、亲子关系僵硬
起床——仲女士一声尖叫划破了一屋子的宁静。
你这一天天的干脆长床上算了,你是23岁,不是13岁,更不是3岁,我怎么就生了你这个不争气的!
你说你毕业多久了,工作工作不找,现在连门都不出。
天天倒弄你的小说,你要是能写出东西也好啊,也不看看自己写的都是什么玩意,还真以为自己是大作家!
早知道你这个德行,就不该花那么多的钱供你上大学!
我的命怎么就这么苦啊!想当初为了供你上学,我有多.........
随着母亲机关枪似的数落,忍无可忍的文琪(女孩化名)一把掀起被子,冲着母亲歇斯底里的大喊大叫,随即母女二人的争吵声、怒吼声直冲长空,直至女儿把母亲粗暴地推出门外。
被推出去的仲女士简直气炸了,哐哐哐..对着女儿的房屋就是一阵乱敲,好似只有这样才能发泄内心的怒火。
23岁的文琪毕业后就回到了老家,说是要先调整下再去上班,可随着日子一般天天的过去,文琪不是在电脑上写写停停,就是整天地唉声叹气,丝毫不见找工作的迹象。
父母实在忍不住开始催促女儿找工作,起初文琪还敷衍地说再等等,可再到后来,面对父母的催促,文琪就只剩下躺平摆烂。
文琪毕业后为什么不去工作,又是怎么一步步走到对父母满腹牢骚、只剩怨气的?
01
以下为妈妈自述
对于女儿的教育,我和她爸从小就很严格,学习上更是不放松,从女儿刚上小学起,我们就开始对她进行习惯上的养成。
写字慢、写不好、坐姿不正、成绩不理想,但凡文琪有一点没做好,我和她爸就是一阵数落。
学习上不放松,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,穿什么衣服、吃什么东西、结交什么朋友等等,但凡与女儿相关的一切,只要我们觉得不合理,就会各种说教、教育、纠正。
为了女儿的未来我们操碎了心,可她竟然不知好歹,不领情就罢了,有时还和我们顶嘴。
当然,我们不能顺着她来,但凡她有一点抵抗,就会面临我们新一轮连珠炮的说教。
渐渐地女儿开始习惯我们的教育方式,面对我们的批评和说教,女儿一声不吭只是埋头去做。
可尽管如此,女儿的成绩一直不上不下,我和他爸为此不知教育过她多少次;再加上她大手大脚做什么都不细心,更少不了我们的教育。
记得初中有一次,老师向我们反应文琪学习态度不端正,作业都是抄的别人的,或者在作业本上一顿乱写。
面对我们的责问,她不仅嘴硬不承认,我们的教育她还听不进去,为此我们又大吵一架,那段时间家里整天乌烟瘴气。
“要不是亲生的,我都懒得管你!”
“你还不服气,有本事你考好一次给给我们看,证明我们错了!”
“如果实在看不惯,就让你爸给你换个妈去呀,你当我愿意管你啊!”
面对这些刺激性的话语,女儿也是针锋相对,对着我嘶吼:
“你还怪我,还不是因为你,无论做什么在你眼里都是错,但凡你肯定我一次,我也不至于干什么都没精神,说到底都怪你!”
听听...,多会为自己找借口,为了她的学习我们操碎心,自己学习不端正,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,还推到我们身上,就她这个态度,你还能指望她做什么?
02
直到后来我们对接到宋益峰老师,我才渐渐明白,原来今天的局面,早在女儿童年时就已成定局,我和她爸唠叨式的教育,注定了今天的苦果。
不断说教破坏内驱力、降低自尊心
教育孩子本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,可现实中很少有父母允许孩子在错误中积累经验,更多的是发现后就立马纠正和指责。
正如我们对文琪的教育,为了帮女儿养成良好的习惯,于是,不断地说教、唠叨,然而,这一切都违背了教育的逻辑和初衷。
"
宋益峰老师说:唠叨会让孩子明知道是对的,但也不去做。
父母的长期唠叨,会降低孩子的自尊,破坏他的内驱力,同时也杀死了他的进取心;所以,孩子明明知道,但也不想让父母好过。
结果就是两败俱伤后,亲子关系也一地鸡毛!
"
如果说唠叨的出发点是爱,为人父母,有太多操不完的心,总怕他忘记,总想着能多提醒他一下,父母总希望通过唠叨的方式来表达这份爱。
可实际上,反复说一件事,结果一定是适得其反!
唠叨滋生逆反心理
在我们洋洋得意女儿臣服于我们的教育时, 殊不知女儿只不过是用沉默来表达对我们的不满和反抗。
长期的唠叨和说教,让女儿心生反感,但又因为幼年无力反抗,于是干脆就躺平摆烂啥事都不用心!
适当的说教能达到超乎预料的效果,但过多的指责和教育只能适得其反,正如宋益峰老师说的“超限效应”。
刺激过多、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,就会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。
因为唠叨是一种重复的单一刺激,就好比持续不断的“疲劳轰炸”,会引起心里极不耐烦或是逆反。
当一个人接受某种刺激过多或时间过长时,就会产生逃避倾向,这是人出于本能的一种自我保护。
03
宋益峰老师在全面了解我们的原生家庭后,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们做了调整:
第一:纠正我们的教育认知,改变我们的教育方式
第二:搭建链接,重建女儿对我们的信任,缓和我们的关系
第三:帮助女儿弥补基础能力,教她最基本的社交技巧、增加女儿的自信心
第四:帮女儿重新认识自我,让她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寻找工作
宋老师告诉我们:“只有孩子具备了面对外界环境的自信心,学会了如何与人打交道,她才能拥有走进社会的基本条件,找工作也才能顺利进行。”
宋老师在疗愈女儿的同时也对我们的认知进行调整,宋老师告诉我们父母的认知藏着孩子的未来,只有我们先做出改变,孩子才能做出相应的改变。
嘴要懒,孩子才能有主见
父母都希望自家孩子遇事有主见、有自主决策的能力,可他们另一方面又亲自碾压孩子的独立性。
印象中好像无论女儿做什么都不能让我们满意,渐渐地我们的说教和念叨便开始伴随女儿的左右。
宋益峰老师为了改变我们对女儿的刻板印象,建议我们第一步,就是学着去“偷懒”——懒着催促、懒得唠叨、懒得批评。
起初心中百般不是,遇到让我们看不上的总想说教几句,好在每每都在宋老师教我们的技巧下忍了下来。
渐渐地我们发现,那些我们预料中的坏结果并没有出现,而且女儿在处理事情过程中也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无主见。
最主要的是,我们发现女儿好像更自信了,也更有自主性了,事情处理的越来越具有条理。
手要懒,培养责任感
现在想想,无论大小事女儿好似从没有独立完成过,不是女儿不想,更多的是我们不放心,哪怕一件是无关紧要的小事。
如今回头看,才知道我们的教育多么愚蠢,宁愿剥夺女儿的责任和担当,也不愿意看女儿在一件小事上栽跟头。
宋老师为我们分析唠叨教育的利弊后,我们开始学着去“示弱”,对女儿的事情我们不再指手画脚。
相反还会站在女儿角度与她“同仇敌忾,一致对外”,在情感上给予她力量。
凡事都鼓励她勇敢去解决,将生活的主动权还给了女儿。
果然,女儿真的像宋老师说的那样发生了转变,生活态度变得更积极了,处理事情也更上心了。
最让我们欣喜的是,女儿开始踏出家门寻找工作,面试的过程有喜有忧,但女儿并没有因此放弃,在面试了几家后,终于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工作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