个案介绍
咨询人:卫先生(继父化名)
孩子年级/年龄:高三/17岁
专家服务老师:张国则老师及其团队
情况介绍:
生父家庭暴力,重组家庭;
高三休学,结交社会青年,花钱如流水,整天在外厮混不归家,回家就给父母要钱,不给救殴打羞辱母亲、让母亲下跪;
其他机构疗愈数月无任何成效。
“我让你不给,让你不给....”
只见一个全身戾气的男生,对着地上的一个蜷缩着身体的妇女,恶狠狠地不断踢打着。
“怎么没让我爸打死,活着你就是浪费粮食”
“跪下,靠!我让你跪下你听不到吗!”
哐当-—又是恶狠狠地一脚!
你能想到这是一个儿子对含辛茹苦养大他的母亲做出来的事吗?卫先生两眼暗红,说起往事全身忍不住的打哆嗦,好似在极力克制着内心的愤怒和悲痛!
卫先生为人老实忠厚,吕女士(男孩母亲化名)因为不堪忍受前夫的家庭暴力,离婚后嫁给了卫先生。昌泰(男孩化名)对母亲当初的决定有些不开心,但也没有其他的强烈反应。
起初,一家三口生活还算太平,可渐渐地随着昌泰的长大,叛逆也越加强烈,脾气暴躁,胡乱打砸东西,再到后来暴力越加明显,不顺心就开始殴打、羞辱母亲,让母亲对他下跪。
卫先生拦都拦不住,还时常被昌泰恶毒地警告不要多管闲事,否则连他一块揍!
面对儿子的疯狂和扭曲,吕女士哭干了眼泪,心中痛到滴血,好不容易逃出前夫的魔抓,现在又要遭受来自儿子的噩梦!
看着越来越偏激的昌泰,夫妻俩试了很多方法,看过心理医生,也找过其他家庭教育机构干预,可最后都无功而返。
卫先生不忍心看着妻子每天郁郁寡欢,更不甘心看着继子掉进魔窟,最后抱着试试的态度对接到张国则老师。
01
以下为孩子继父自述
昌泰她妈嫁给我时,昌泰刚上高中,起初孩子也有些不同意,可昌泰他妈实在忍受不了孩子爸爸的家庭暴力,后来我们还是在一起了。昌泰起初别扭了一段时间,后来也慢慢接受了。
然而,我们实在没想到,孩子竟然和他爸一个脾性,随着他的长大,脾气也越来越火爆,暴戾倾向也渐渐显露出来。
在家一不顺心就打砸东西,出言不逊辱骂他妈妈,还整天夜不归宿,学校里也不见他身影,逃课成了日常。
再后来我们发现他开始接触那些社会上的小混混,整天和他们称兄道弟,学校也不再去,完全找不到他的身影,除了没钱了回家向我们要钱花。
课程拉下的越来越多,后来实在没办法只能给他办理了休学!
有一次,他在外面晃了两三天,我和她妈把能找的地方都找了,始终不见他的身影,他妈妈急的差点报警。
几天后他主动回家了,无视他妈妈哭肿的双眼,二话不说上来就给我们要钱,为了好好管教他,我和他妈妈商量后,决定从经济上管教他。
可没想到这一决定让他立马化为野兽,对着他妈妈就是一顿毒打,还伴随着各种恶毒难听的话。
“你怎么这么不知廉耻,偏要和我爸离婚!”
“就你这样,要学历没学历,要样貌没样貌,还和我爸离婚,你脸咋这么大啊....”
我在旁边气得打哆嗦,死死拉着这个混账,好几次差点没忍住要揍他,最后堪堪忍住,还被他推倒在地上!
那一次,他妈妈被他打的一身伤,眼神空洞,我不敢离开她半步,就怕她一个想不开。
作为继父我都感到心寒,他妈妈好不容易摆脱他爸的家暴,现如今儿子又开始毒打她,任谁都受不了啊!
02
在经过张国则老师两个月的疗愈,渐渐地我们意识到,原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如此大。实际上昌泰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不可救药,造成今天的局面,几乎全在于父母的教育,在于家庭对孩子的影响!
父母的每一次争吵,都是扎进孩子身上的一根刺
"张国则老师说:一个目睹父母之间暴力的孩子,他不可能是置身事外的。冷漠、不安、紧张,安全感,永远在如履薄冰。"
很多时候,父母以为孩子小,哪怕当孩子面吵孩子过后就会忘了;却不知道孩子不仅没有忘了,甚至会为此陷入沉默、自责、恐惧。
父母平常的吵架足以让孩子不安痛哭;而目睹家暴,更会给孩子带来毁灭一生的伤害。
昌泰的生父脾气特别暴躁,还具有严重的家庭暴力,每次喝醉都会家暴昌泰妈妈。孩子妈妈学历不高、思想老旧,每次被家暴只知道哭泣,不知道如何反抗,可以说昌泰是伴随着父母的争吵和父亲的家暴长大的。
父母的每一次吵架,都是扎进孩子心里的一根刺,吵得有多凶,刺得就有多深。
昌泰十几年如一日就在父母的争吵中小心翼翼的生活,如履薄冰的生存环境,昌泰滋生了恐惧、焦虑、紧张等负面情绪,并慢慢地开始扭曲。
爸爸的“暴力”中映照着孩子的未来
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曾做过一个实验,研究孩子怎样学习攻击性行为。结果发现,那些观看过暴力行为的孩子的攻击性,远高于其他孩子。
没有父母不想把孩子培养成才,但暴打妻子的丈夫,一直在用行动教孩子使用暴力。在渐行渐远的路上,父亲成了孩子人生道路上最残忍的刽子手。
张老师说:家庭暴力最可怕的是,它摧毁的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幸福,对孩子的一生更是带来毁灭性的长久影响。
父母的争吵、父亲的家暴都成了昌泰挥之不去的噩梦,幼小的心灵时刻饱受着恐惧的折磨,而自身又因为年幼找不到解决的办法,最终昌泰在家庭的潜移默化下学会了暴力,性格扭曲。
要看到重组家庭里的隐秘角落也
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,家庭氛围是影响12-18岁的青少年形成自我同一性的最主要因素。
青少年需要在一个开放的、温暖的家庭环境获得归属感与安全感,这样他们才能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自我探索,否则他们就会陷入人格缺陷的陷井。
张国则老师说:在重组家庭中,子女对继父母角色会产生认同困难,如果不能恰当化解,那么继父母和孩子都会感到自己是家庭的“局外人”。
当初我和昌泰他妈妈结婚时,昌泰是不赞同的,但他妈妈实在不堪忍受他爸爸的暴力,最后我们还是走到了一块。
表面上昌泰随着时间接受了我,其实他是在被动适应,昌泰本就没从父母离婚的阴影中走出来,又要面对我这个陌生的继父,这不仅增加了昌泰对我们的不信任,还开始借助逃避的防御机制来应对周围环境。
03
张国则老师在全面了解我们的家庭情况后,从昌泰自身以及她与我们之间的相处方式同时着手。
利用心理沙盘、家排治疗、角色转变等多种治愈方式,历经两个月的积极干预,昌泰的情绪慢慢得到稳定,思想认知也开始发生转变。
认识到自己的混账行为,不仅给母亲带来了巨大伤害,还一步步把自己逼成了心理扭曲的疯子。
学会了关心体贴母亲,在母亲生病时主动买药,并照顾生病的母亲。
前段时间,孩子问我能不能去学校,他想复读考大学!
昌泰发生转变的同时,我们也在张老师的帮助下改变着自身的教育。
张老师告诉我们,重组家庭的子女他们的自主权被严重破坏,他们急需建立自己的自主权,需要家人的尊重和理解。
此外,他们还渴望拥有和普通家庭子女一样的民主、平等的亲子关系,希望有一个“平常化”的家庭关系,在家庭中能被当做自然的家人,而不是被特意的讨好、或者冷落。
了解到昌泰的心理需求后,便开始按照张老师教导的方法,调整了我们之间的相处方式。
尤其是我因为昌泰是继子,相处中流露出的讨好和维护,也不再因为不好教育而选择刻意不说的认知。
昌泰妈妈,也不再一直沉溺在自己过去的伤痛中,开始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昌泰、尊重他的需求。
母子二人的关系迅速拉近,两人时常在一起讨论美食,休闲时我们还商量着要去某某地旅游。
我们这个重组家庭终于步入正轨、功德圆满了!